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淮南王长 西汉 · 薄昭
 出处:全汉文 卷十四
窃闻大王刚直而勇,慈惠而厚,贞信多断,是天以圣人之资奉大王也甚盛,不可不察。
大王所行,不称天资。
皇帝初即位,易侯邑在淮南者,大王不肯。
皇帝卒易之,使大王得三县之实,甚厚。
大王以未尝与皇帝相见,求入朝见,未毕昆弟之欢,而杀列侯以自为名。
皇帝不使吏与其间,赦大王,甚厚。
汉法,二千石缺,辄言汉补,大王逐汉所置,而请自置相、二千石
皇帝骫天下正法而许大王,甚厚。
大王欲属国为布衣,守冢真定
皇帝不许,使大王毋失南面之尊,甚厚。
大王宜日夜奉法度,修贡职,以称皇帝之厚德
今乃轻言恣行,以负谤于天下,甚非计也。
大王以千里为宅居,以万民为臣妾,此高皇帝厚德也。
高帝蒙霜露,沫风雨,赴矢石,野战攻城,身被创痍,以为子孙成万世之业,艰难危苦甚矣。
大王不思先帝之艰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养牺牲,丰洁粢盛,奉祭祀,以无忘先之功德,而欲属国为布衣,甚过。
且夫贪让国土之名,轻废先帝之业,不可以言孝。
父为之基,而不能守,不贤。
不求守长陵而求之真定,先母后父,不谊。
数逆天子之令,不顺。
节行以高兄,无礼。
幸臣有罪,大者立断,小者肉刑,不仁。
贵布衣一剑之任,贱王侯之位,不知。
不好学问大道,触情妄行,不祥。
此八者,危亡之路也,而大王行之,弃南面之位,奋诸、贲之勇,常出入危亡之路,臣之所见,高皇帝之神必不庙食于大王之手,明白。
昔者,周公管叔,放蔡叔,以安周;
齐桓杀其弟,以反国;
秦始皇杀两弟,迁其母,以安秦;
顷王亡代,高帝夺之国,以便事;
济北举兵,皇帝诛之,以安汉
故周、齐行之于古,秦、汉用之于今,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国便事,而欲以亲戚之意望于太上,不可得也。
亡之诸侯,游宦事人,及舍匿者,论皆有法。
其在王所,吏主者坐。
今诸侯子为吏者,御史主;
为军吏者,中尉主;
客出入殿门者,卫尉大行主;
诸从蛮夷来归谊及以亡名数自占者,内史县令主。
相欲委下吏,无与其祸,不可得也。
王若不改,汉系大王邸,论相以下,为之奈何?
夫堕父大业,退为布衣所哀,幸臣皆伏法而诛,为天下笑,以羞先帝之德,甚为大王不取也。
宜急改操易行,上书谢罪,曰:「臣不幸早失先帝,少孤,吕氏之世,未尝忘死。
陛下即位,臣怙恩德骄盈,行多不轨。
追念罪过,恐惧,伏地待诛不敢起」。
皇帝闻之必喜,大王昆弟欢欣于上,群臣皆得延寿于下;
上下得宜,海内常安
愿孰计而疾行之。
行之有疑,祸如发矢,不可追已(《汉书·淮南厉王长传》:厉王归国益恣,文帝重自切责之。时帝舅薄昭将军,尊重,上令厉王书,谏数之。)
按:挽阵亡军士。时杨任北洋军阀陈光远秘书,因陈光远不知刘表是何人,误将汉末“八俊”之一的刘表当作让成都刘璋,以为杨讥讽他,杨几遭杀身之祸 其一 杨宇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讵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常挥痛泪;
凄绝东山零雨,终怜管叔误流言。
陆士龙诗四首·南山 西晋 · 郑丰
四言诗
南山。酬至德也。君子在衡门。修道以养和。弃物以存神。民思其治。士怀其德。或思置之列位。或思从之信宿。诗人嘉与此贤。当年相遇。又屡获德音。情欢心至。故作是诗焉。
陟彼南山,言采其萧。
乐只君子,邦家之翘。
克茂厥猷,至道是收。
耽道以俭,广爱以周。
嗟我怀人,永好千秋。(一章)

适彼江潭,言钓其鱮。
有美硕人,自公退处。
羔裘逍遥,輶德是举。
白驹遁时,世事孰与。
思我猗人,寘之晋序。
有客信宿,独寐寤语。(二章)

天高地卑,玄黄烟煴。
人道交泰,自昔先民。
耽文合好,辅德与仁。
管叔罕侨,旷世鲜邻。
修组绝结,玄弁生尘。
咨我与子,遘会当身。
琴瑟在御,永爱缠绵。(三章)

瞻彼江澳,言咏其潭。
所谓伊人,在川之阴。
养和以泰,乐道之潜。
锦衣尚絅,至乐是耽。
兴言永思,系怀所钦。
爱而不见,独寐寤吟。(四章)

诗以言志,先民是经。
乃惠嘉讯,德音惟馨。
钦咏繁藻,永结中情。
华文伤实,世士所营。
达人神化,反之混冥。
交弃其数,言取其诚。
思与哲人,独宝其贞(○本集三。文馆词林百五十六第二首。《诗纪》二十七。)(五章)

通志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四十八
夫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
能行至公者,莫要乎无忌心。
唯至公,故近者安焉,远者归焉,枉直取正,而天下信之;
唯无忌心,故进者自尽,而退不怀疑,其道泰然,浸润之谮,不敢干也。
《虞书》曰:「辟四门」,则天下之人辐凑其庭矣;
明四目」,则天下之人乐为之视矣;
「达四聪」,则天下之人乐为之听矣。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不逆之也。
苟所有逆,众流之不至者多矣。
众流不至者多,则无以成其深矣。
夫有公心,必有公道;
有公道,必有公制。
丹朱、商均,子也,不肖,尧舜黜之;
管叔、蔡叔,弟也,为恶,周公诛之。
苟不善,虽子弟不赦,则于天下无所私矣。
鲧乱政,舜殛之;
禹圣明,举用之。
戮其父而授其子,则于天下无所忌矣。
石厚子也,石碏诛之。
冀缺雠也,晋侯举之。
是之谓公道。
夫在人上,天下皆乐为之用,无远无近,苟所怀得达,死命可致也。
唯患众流异源,清浊不同,爱恶相攻,而亲疏党别。
上之人或有所好,所好之流独进,而所不好之流退矣。
通者一而塞者万,则公道废而私道行矣。
于是天下之志,塞而不通,欲自纳者因左右而达,则权移左右,而上势分矣。
昧于利者知趣左右之必通,必变业以求进矣。
昧于利者变业而党成,正士守志而日否,则虽见者盈庭,而上之所闻实寡。
外倦于人,而内寡闻,此自闭之道也。
故先王之教,进贤者为上赏,蔽贤者为上戮,顺理者进,逆法者诛;
设诽谤之木,容狂狷之人,任公而去私,内恕而无忌,是之谓公制也。
公道行,则天下之志通;
公制立,则私曲之情塞矣。
凡有血气,苟不相顺,皆有争心,隐而难分,微而害深者,莫甚于言矣。
君人者,将和众定民,而殊其善恶,以通天下之志者也。
闻言水可不审也。
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
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校其实,观行必考其迹。
参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
问曰:汉之官制,皆用秦法。
秦不二世而灭,汉二十余世而后亡者,何也?
答曰:其制则同,用之则异。
秦任私而有忌心,法峻而恶闻其失,任私则远者怨,有忌心则天下疑,法峻则民不顺之,恶闻其失,则过不上闻,此秦之所以不二世而来也。
汉初入秦,约法三章,论功定赏,先封所憎。
约法三章,公而简也。
先封所憎,无忌也。
虽网漏吞舟,而百姓安之者,能通天下之志,得其略也。
世尚宽简,尊儒贵学,政虽有失,能容直臣。
简则不苟,宽则众归之;
尊儒贵学,则民笃于义;
能容直臣,则上之失不害于下,而民之患上闻矣。
自非圣人,焉能无失?
失而能改,则所失少矣,心以为是,故言行由之,其或不是,不自知也。
先王患人之不自知其失,而处尊者天下之命在焉,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而无节,则谄谀进;
逆而畏死,则直道屈。
明主患谀己者众,而无由闻失也。
故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敬所言出于忠诚,虽事不尽,是犹欢然受之,所以通直言之涂,引而致之,非为名也。
以为直言不闻,则己之耳目塞,耳目塞于内,谀者顺之于外,此三季所以至亡而不自知也。
周昌高祖桀纣,而高祖托以爱子;
周亚夫申军令,而太宗为之不驱;
朱云折槛辛庆忌叩头流血:斯乃宽简之风,汉所以历年四百也(《群书治要》,《永乐大典》)
江湛 南朝宋 · 王微
 出处:全宋文卷十九
弟心病乱度,非但蹇躄而已,此处朝野所共知。
驺骑扣荜门,闾里咸以为祥怪,君多识前世之载藉,天值何其易,倾弟受海内骇笑,不过如燕石秃鹙邪?
未知君何以自解于良史邪?
今虽王道鸿鬯,或有激朗于天表,必欲潜渊探宝,倾海求珠,自可卜肆巫祠之间,马栈牛口之下,赏剧孟于博徒,拔卜式于刍牧。
亦有西戎孤臣,东都贱士,上穷范驰之御,下尽诡遇之能,兼鳞杂袭者,必不乏于世矣。
且庐于承明,署乎金马,皆明察之官,又贤于管库之末。
何为劫勒通家疾病人,尘秽难甚之选,将以靖国,不亦益嚣乎。
书》云:「任官惟贤才」,而君擢士先疹废,芃芃棫朴,似不如此。
且弟旷违兄姊,迄将十载,姊时归来,终不任舆曳入阁;
兄守金城,永不堪扶抱就路,若不惫疾,非性僻而何。
比君曰表里无假,长目飞耳也。
常谓生遭太公,将即华士之戮,幸遇管叔,必蒙僻儒之养。
光武冯衍才浮其实,故弃而不齿。
诸葛孔明云:「来敏乱郡,过于孔文举」。
况无古人之才概,敢干周汉之常刑。
彼二三英贤,足为晓治与否?
恐君逢此时,或亦不免高阁,乃复假名不知己者,岂欲自比卫赐邪?
君欲高敩山公,而以仲容见处,徒以捶提礼乐,本不参选,鄙夫瞻彼,固不任下走,未知新沓何如州陵耳。
而作不师古,坐乱官政,诬饰蚯蚓,冀招神龙,如复托以真素者,又不宜居华留名,有害风俗。
君亦不至期人如此。
若交以为人赐,举未以己劳,则商贩之事,又连所不忍闻也。
岂谓不肖易擢,贪者可诱。
凡此数者,君必居一焉。
虽假天口于齐骈,藉鬼说于周季,公孙碎毛发之文,庄生纵漭瀁之极,终不能举其契,为之辞矣。
子将明魂,必灵哈于蒿里,汝颖馀彦,将拂衣而不朝。
浮华一开,风俗或从此而爽。
鬼谷以揣情为最难,何君忖度之轻谬?
今有此书,非敢叨拟中散,诚不能顾影负心,纯盗虚声,所以绵络累纸,本不营尚书虎爪板也。
成童便往来居舍,晨省复经周旋,加有诸甥,亦何得顿绝庆吊。
然生平之意,自于此都尽。
君平公:「生我名者杀我身」。
天爵且犹灭名,安用吏部郎哉!
其举可陋,其事不经,非独缙绅者不道,仆妾皆将笑之。
忽忽不乐,自知寿不得长,且使千载知弟不诈谖耳(《宋书·王微传》,吏部尚书江湛吏部郎,微与书,又略见《艺文类聚》四十八。)
谢除编修 南宋 · 程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八二、《洺水集》卷一九
宥府萃编,四员二省;
化工特异,三月再迁。
自冗至清,以荣为惧。
窃惟是职,实始本朝,由庆历而命名,迨元祐而立额。
专记系时之政,仍修隶局之条。
汎视从来,多处名胜。
如某者道不足以获乎上,行不足以信于人,惟知不负于初心,或可仰承于异眷。
窃以观人之法,振古所难,夫子或失于宰予,姬公不尽于管叔
然而或以一言,决其终身。
暂接顾和,即许州中之令仆;
初逢裴楷,辄称天下之铨衡
或指此座之当居,或断吾生之尚见,或一语而知功名之盖世,或微视而期文章之瑞时。
是皆得于论议之间,亦或觇于辞色之顷。
尝窃叹于是事,不复见于今人。
畴知我公,独全此道!
伏念某才莫当于八面,气莫盖于万夫,风采无以耸闻,议论不能通达。
邓禹有功名之志,而谢安乏经理之才。
策蹇三十年,徒行荦觕;
骑鹄八万里,孰指青冥?
漫仕斗升,奉亲朝夕,少已抱蓬蒿之念,行当寻水石之盟。
我公之显庸,仰炎图之再造。
层阴解駮,丽日巍煌。
密山之玉策,昆吾之金刀,咸归奖拔;
方壶之神芝汾阴宝鼎,尽入选抡。
可自弃捐,果蒙收采。
铜章再考,俄点内班
玉牒九旬,又洿超授。
泰阶两两,真仰近于相星;
公府潭潭,如梦游于仙馆。
念所不到,恍若奚从。
某官清兼往哲之风,沉懿有公辅之体。
先汉人物,传家不数于韦、平;
中兴名门,我公独继于范、吕。
奸臣既殛,朝纲一新,痛塞倖涂,尊用皇极。
发号施令,孚于有众之心;
登正黜邪,一本至公之道。
季圭用而贪墨革,房琯相而风俗清。
上焉以道而事一人,下则以身而仪百辟。
兵与民而均惠,遐若迩以同恩。
根本内深,精神外憺。
顷特有闻耳,今幸亲见之。
竞畏恤灾,讲求蠲赋。
若民生之休戚,幽隐具知;
凡吏牍之奸欺,纤悉莫遁。
既几微之已熟,况襟灵之素高。
岂惟破竹之不留,所谓迎刃而辄解。
万世治安之策,固已建明;
三边捍禦之谋,尤为周密
满野而塞自实,兵隶籍而家在边。
久焉当筑而末成,今皆屹立而相望。
而又戎器精利,军容肃齐。
以此固疆,殆将摧敌。
指撝诸将,荡定中原,天或从之,事不难者。
念辱秉记司之笔,当尽书经武之篇。
然而职叨列于枢机,论窃闻于廊庙。
漏省中之语,汉法不容;
代旁对之言,啬夫可监。
自非信之至笃,安能用之不疑?
然牛倍其刍,或反疲于羸牸;
而鱼设之网,亦何取于离鸿。
某敢不嘿守如瓶,思不出位。
问焉而后对,宁剿说以犯嫌;
退则曰无闻,敢腾口以为利。
至若苟有闻见,亦当亟以启陈,如怀隐情,是孤隆委。
虽然,终恐不胜于任使,必将自速于愆尤。
比颠踬之已闻,岂生成之始意?
因控大钧之谢,敢伸小己之私。
比列朝行,适多偏侍。
惟某有母,其年独高,生于戊申,八十有八,求之族党,百无二三。
家本冰乡,日怀云坞。
营釜之日已短,侍履之日尚多,遂其终养之心,假以便安之
某欲报之德,莫宣诸辞。
尝因世道之迁,具述人情之变。
善柔可喜,徒能附势于平居;
刚峭难亲,或可同心于缓急。
愿保松筠之操,仰酬雨露之恩。
隋高祖 初唐 · 朱敬则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一
孙资阴谋。
晋宣入辅。
郑译矫制。
隋文受遗。
自此而有魏人。
从斯以迁周鼎。
盖天厌乱德。
神诱其衷。
若妄指河冰。
遂成王业。
误击金鼓。
仍启霸国也。
况体貌奇特。
仪表绝人。
太祖之钦明。
异其风骨。
宪王之聪察。
惮以非常。
韦鼎一见以委诚。
赵公闻名而进女。
是以称刘季之灵怪者。
不谋同词。
说中兴之应谶者。
往往偶语。
属周多世故。
祸难荐臻。
始以后父之尊。
遂受托孤之寄。
骑虎不下。
掎角是因。
不利孺子
非唯管叔之言。
社稷输人。
宁止休公之对。
所以尉迟举魏。
从乱如云。
王谦据蜀。
其徒若市。
遂能驱驾豪杰。
委任忠良。
不下庙堂。
天下大定。
然后讴歌允集。
文物满庭。
卿云晓聚。
长星夜扫。
拱揖而朝偫后。
升坛而类上帝。
绍舜禹之遗躅。
汉魏大名
于是流旷荡之元风。
浸淳古之膏泽。
削秋荼之繁令。
革亡国之哀声。
加之以恪勤。
广之以质素。
太阳满昆虫之穴。
湛露垂行苇之苕。
教人七年。
亦可以即戎矣。
俄属陈朝丧德。
江海扬波。
自绝于天。
结怨于下。
乃以开皇八年十月
少昊之秋气。
动文昌之将星。
下蜀汉之舟。
翩翩龙跃。
集幽并之骑。
萧萧马鸣。
一苇而可以横大江
三令而可以陵汤火。
蒋山苦战。
子文之魂魄飞扬。
建业大崩。
叔宝之金汤不守。
既遭岸上之虎。
非复水中之龙。
斩伯噽以谢陈人。
陆机而慰吴士。
春波暂洗。
污俗咸新。
秋露一零。
弊化斯改。
乃下制曰。
今率土大同。
含生遂性。
内外职位。
遐迩黎人。
家家自脩。
人人克念。
使不轨不物。
荡然俱尽。
此乃忧勤之心。
见于动静。
故使六合之中。
观如晓日。
八纮之内。
若遇新晴。
况复尽力于人。
励精为政。
躬亲以率下。
因心以感物。
烟火万里。
风雨四时。
野有击壤之歌。
天无垂象之诫。
元□丹徼。
烟燧不惊。
玉槛金河
波澜久息。
天子登云台而访道。
实垂拱而无为。
公卿指日观以推诚。
愿升中而每竭。
可谓尽美矣。
未尽善也。
然天性既猜。
素无学术。
意不及远。
政惟目前。
是以牝鸡司晨。
谗人罔极。
剖符罕山河之固。
同盟多剪黜之悲。
恩不终于有功。
罚每深于无罪。
启阋墙之兆。
借实沈之兵。
杨素决其波。
张衡注其隙。
柳远草制。
房陵尚遥。
穆子授戈。
竖牛仍在。
祸非天降。
衅是人谋。
是以知隋运之不永矣。
君子曰。
昔陆孟知中兴之微。
宣帝始重儒术。
李通称汉家之命。
世祖专信谶文。
时好既行。
其流遂广。
子云符命。
尹敏伪言。
即其类也。
高祖少爱不经之谈。
遂好迂诞之说。
所以王劭顺旨。
袁充取容。
赏溢邱山。
恩深江海。
岂不弊乎。
又祥瑞者。
圣人之应也。
至若八百集于孟津
六王至于陔下。
周人岐山之北。
晋众江汉之南。
负乐就陈。
携手适宋。
牛马内向。
偫盗外奔。
宗社乂安。
黎民不散。
此瑞之上也。
若乃连珠共轸。
的砾清汉之涯。
合璧齐辉。
光芒黄道之上。
四时不爽。
百谷用成。
家有孝慈。
人怀礼义。
此善之应也。
至如白鹿朱雁。
璚露卿云。
鸠雀异毛。
草木殊状。
此并沐我皇泽。
煦我帝
圣人圆城之中。
天子生成之物。
岂足表太平之日。
显休明之辰。
而隋主好之。
意不能尽。
遂令巧伪相半。
何其薄哉。
石虎之有中原也。
膻胡臭羯。
牧马驱羊。
子女殁于淫昏。
文物尽于锋镝。
犹得厌六马。
驾四麟。
燃连理之材。
煮白雉之肉。
若天道不惑。
应降以灾。
由斯而谈。
断可知矣。
隋之眷眷。
复何为哉。
问曰。
晋克金陵
功多者属吏
隋平建业
德俊者尤□岂争名于朝。
事必须此。
将廉耻道尽。
莫畏书乎。
君子曰。
晓兵之家。
因敌变化。
故有功成请罪之义。
君命不受之谈。
今者王浚乘风。
贺若先战。
苟有大利。
何细瑕。
方知责兵士之污宫闱
军司之隐玉帛。
岂不狭乎。
始知范燮后入。
孟侧不前。
郤克有词。
冯异不语。
时无君子。
斯焉取斯。
岂与夫自伐无惭。
奋髯直出。
而相类乎。
又问曰。
王者初兴。
必有佐命。
莫不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白云之郁应龙。
清风之集雕虎。
不以夷险易志。
不以远近隔心。
千载一时。
其来尚矣。
三代以前。
缅邈无际。
两汉之后。
声名可寻。
若乃庇俗匡时。
体国经野。
谋出心膂。
政待股肱。
但清济之入浊河。
波澜莫辨。
蚊虻之附骥尾
迟速罔知。
既因论讨之馀。
愿示悬衡之末。
君子曰。
神人无功。
达人无迹。
张子房元机孤映。
清识独流。
践若发机。
应同急箭。
优游澹泊。
神交太虚。
非诸人所及也。
至若陈平荀彧贾诩荀攸刘煜郭嘉田丰沮授崔浩张宾等。
可谓天下之菁英。
帷幄之至妙。
中权合变。
因败为功。
爰自秦汉。
讫于周隋。
相薰。
惟有此矣。
萧何镇静关中
寇恂之安辑河内
亮相蜀。
张昭辅吴。
茂宏之经理琅琊
景略之弼谐永固。
刘穆之众务必举。
遵彦百度惟贞。
苏绰共济艰难。
高颎同经草昧。
虽功有大小。
运或长短。
咸推股肱之材。
悉为忠烈之士。
若乃威以静国。
谋以动邻。
提鼓出师。
三军贾勇。
置兵境上。
千里无尘。
内外兼材。
孔明景略也。
崔浩云。
王猛苻坚管仲
刘裕是德宗之曹瞒
孙盛云。
孔明善辅小国。
子产之流也。
斯言中矣。
宰相史公书宝庆二年 南宋 · 幸元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三二、《松垣文集》卷二
江西一寒儒也,偶叨末第,历仕边陲,遭遇知己,改秩得邑当阳
垂及两考,诸司荐列,先帝不俟终任,庚牌擢贰古,早脱镬汤,皆大丞相之力也。
辄布衷悃,以伸爱助。
《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
大丞相周仲山甫之心为心,而垂听焉。
某自少读书,切闻天尊地卑,古今之常经,名分既尊,严不可踰。
大丞相功被宗社,名重保冲,望声光而颂道德者布满天下,不待筲人著语也,请以君臣之大义为大丞相白之。
日者湖州之变,议论纷纷,讫无的语当于人心。
切谓济王,周之管叔也,管叔挟人以叛,济王人挟以叛。
此理昭昭,虽庸夫孺子所知。
朝廷推天地之大德,深察其本心,能与之治葬,亦可谓之忠厚矣。
汉宣帝既即大位,而海昏侯复徇狂悖之徒以黄袍加身,则汉廷何以处之耶?
此固君臣之大义,天地之常经。
济王挟人以叛,朝廷以汉处之,亦所当也。
济王当湖贼拥立之际,知君臣之大义、天地之常经有不可踰,曾力拒之而不从,则人挟以叛,岂其本心?
海昏之匹矣。
其在朝廷,必隆其赠典可也,必立其后嗣可也。
言者不能发管叔挟人以叛,济王人挟以叛,徒自纷纷,夫复何说?
虽然,昔朱云上方之剑断安昌侯之头,成帝大怒,以小臣讪上,罪死不赦。
辛庆忌曰:「此臣素著狂直,使其言非,固当容之」。
叩头流血,意乃解。
今言者以成事而说,以遂事而谏,以既往而咎,犯圣人之所戒大谴大诃也。
第如真、如魏,素名于世,如朱云之狂直也,辛庆忌所谓其言非,固当容之也。
惩治太过,深恐天下之士往往谓朝廷有斥贤之过,讳言之失,空成数子之名,而非新政之盛德也。
济王犹生,谓其有张本觊觎之心,或然也;
济王既死,彼何所觊觎哉,但不过言之讦耳。
主上圣明龙飞,汲汲于直言贤才之求,而天下喧传真、魏、洪、胡以直得罪,以贤遭斥,非所以昭回青史、光明初政也,政堕朱云所谓得从逢、干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
成帝中材之主也,尚能悔过,勿治折槛,以旌直;
安昌侯,汉相之不足道也,亦能宽厚长者,略无一语怒
今盛明之世也,有聪睿之君若此,有勋烈之相又若此,岂可使容直之风不如成帝,长者之风不如安昌哉?
如是,则天子有受言之德,宰相有包荒之量,顾不光明广大欤?
若夫湖州之变,举天下皆知其为逆,初不待罪数人者而后知,天下知之也。
鸣犊一杀,贤人不入。
欲望国家大度无我,宽之容之,使朝廷一无斥贤之名,二无讳言之议,大丞相洪勋容德万世光显矣。
某遐陬朴野之士,虽未尝一寓东阁,冒然以干鼎镬,非敢为真、魏、洪、胡游说也,区区爱助之忠,惟欲朝廷存其大体耳。
日者已上休致之请,非附丽以为求富贵之地。
霅川之变暴白如此,而天下之疑未释,忧国之心不能自已也。
大抵贵要之言,天下未必尽信,而疏贱小官,逖在物外,其言或可以取信于天下。
大丞相行此之言,播此之书,使朝廷之举措日月焉可也。
某行年五十有八矣,自知此书僭妄,罪在不赦,然人生七十,今相去无几何,与其多活十年,与草木俱腐,孰若有一言有益于国,而身赴汤火,百世之香也。
知之罪之,俯伏俟命。
渎犯威尊,死罪死罪!
三原李少府 初唐 · 崔融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
仆去夏遄征徂秋。
戾止于舍弟圆处。
辱吾子赠书。
撤函敷纸。
恬神静讽。
龙文阳发。
居然异气射人
凤律雄鸣。
自有奇音震物。
是何词裁清雅。
兴旨奥深。
黄缣白锻吐其文。
玉篆银钩艳其彩。
超超美论
上陵于八十五篇。
婉婉成章。
下该于五十六字。
心灵密会
许予以烟霄鸾凤之交。
景气潜通。
博我以风雨鱼龙之感。
虽曰不敏。
窃所庶几。
下走才不逮于中人。
名谬参于下士
颇亦希达者之陈迹。
慕君子之遗风。
何不勤勤于接贤。
汲汲于结善。
见一才。
庶褰裳千里。
闻一德。
期负笈七州。
而心迹相妨。
竟未之致也。
且仆之于君。
早钦风素。
子未知仆。
载劳翰墨。
同声相应。
可谓知言。
庸讵知哉。
是何言也。
善乎东方生有言曰。
士大夫相知。
何必垂发齐年。
拊手尘游。
仆每览此。
嘉其旨气。
重其达识。
斯可谓之知言矣。
足下博闻强学。
丰才赡思。
以为魏蜀名游。
吴郑奇节。
不独于古。
可生于今。
若高明之礼乐大器。
足并吞于八九。
若下走之瓶筲小才。
岂与言于万一也。
然才器虽不足揆。
风尚或可思齐。
区区之诚。
有望于此耳。
夫黄金之为宝也重矣。
而众或铄之。
白玉之为璞也真矣。
而众或非之。
木秀于林。
堆出于岸者。
卒为风波所击。
材出于众。
行高于人者。
必为时俗所议。
孔宣之德也。
而招毁于武叔
周公之德也。
而见疑于管叔
此古而有之。
子何为怪者。
若吾子之兰薰雪白。
冰清玉润。
变通古今。
识贯终始。
而不免于谗口者。
斯亦可以痛心哉。
然则霜雪增加。
然后知之劲也。
阴阳薄蚀。
然后知日月之明也。
涅而不淄。
磨而不磷者。
此非其效欤。
嗟乎。
王事不遑。
行役无定。
及君降止。
伊余载驰。
庶将自过黄叔度
不意求寻陈仲举
参差不展。
踧踖为劳。
而吾子泛交。
直造余室。
弱季愚者。
因此得闻。
夕饱儒珍。
朝充道味。
南指有资于先觉。
北面顿廓于初蒙。
成人之美。
君子之务也。
遂令齐声五对。
嗣美一枝。
名登甲乙之科。
身预贤良之末。
此非师资之效欤。
仆志尚幽閒。
体业疏放。
自拘文墨。
屡学栖迟。
院草侵阶而不薙。
惜其十步有芳也。
庭树当轩而不徙。
重其一枝可巢也。
素琴委箧。
弦上之声勿取也。
道书盈架。
物外之情足徵也。
此仆之不能忘怀。
聊复尔耳
而子矜余以傲吏。
誇我以高人。
多见其玩人丧德者也。
仆少乏文章。
长微学艺。
缘情体物。
诚所不工。
雕朽砺铅。
有时牵拙。
直将歌其劳事。
岂欲冒彼知音。
而吾子广肆褒扬。
深加提饰。
上揆飞龙之奏。
旁援仪凤之音。
语人必于其伦。
在仆何可至此。
足下德擅宗师。
名推雄伯。
文高积玉。
升学日以照天光。
韵警锵金。
激思风而吹地籁。
至若山柱河官之作。
珠胎鼎气之篇。
并登作者之心。
每讽词人之口。
窃沾馀论。
久已怀音。
重劳赐。
殊深荷戴。
谨当藏之于箧。
书之于绅。
奉以周旋。
期诸永久。
仆自恭承䌽札。
握玩琼章。
笔砚俱焚。
神气都尽。
所以迟回旷日。
俛仰穷年者。
抑由于此矣。
亦将性不好书。
往贤之通论。
言非尽意。
前哲之美谈。
苟意得而言忘。
冀神交而道合耳。
而竟不能以已者。
恐爽无言不酬之美云耳。
相知心期。
要以会面。
景山足下。
勿我弃遗。
敬慎德音。
邀君岁暮耳。
当今六月颇暑。
二时隆赫。
敬想出忠入孝。
自公及私。
养亲以禄。
效官以智。
邕邕然致足乐也。
仆拙于札翰。
行复推遣。
未卜清言。
良深太息。
不具。
崔某白。
周公论1060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八、《苏文忠公全集》卷三、《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二、《唐宋名贤确论》卷一、《历代名贤确论》卷九、《文编》卷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周公者多异说,何也?
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宜乎说者之异也。
周公之所为,亦不得已而已矣。
若得已而不已,则周公安得而为之?
成王幼不能为政,周公执其权,以王命赏罚天下,是周公不得已者,如此而已。
今儒者曰:周公践天子之位,称王而朝诸侯。
则是岂不可以已耶?
《书》曰:「周公位冢宰,正百工。
群叔流言」。
又曰:「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说」。
又曰「周公曰」、「王若曰」,则是周公未尝践天子之位而称王也。
周公称王,则成王宜何称,将亦称王耶,将不称耶?
不称,则是废也。
称王,则是二王也。
周公将何以安之。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
儒者之患,患在于名实之不正。
故亦有以文王为称王者,是以圣人为后世之僭君急于为王者也。
天下虽乱,有王者在,而己自王,虽圣人不能以服天下。
高帝击灭项籍统一四海,诸侯大臣,相率而帝之,然且辞以不德。
陈胜、吴广,乃嚣嚣乎急于自王。
而谓文王亦为之耶?
武王伐商,师渡孟津,会于牧野,其所以称先君之命命于诸侯者,盖犹曰文考而已。
至于武成,既以柴望告天,百工奔走,受命于周,而后其称曰「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勋」。
由此观之,则是武王不敢一日妄尊其先君,而况于文王之自王乎?
《诗》曰:「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
是亦追称而已矣。
《史记》曰:「姬乎采芑,归乎田成子」。
田常之时,安知其为成子而称之!
故凡以文王、周公为称王者,皆过也。
是资后世之篡君而为之藉也。
陈贾问于孟子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叛。
知而使之,是不仁,不知是不智」。
孟子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周公之过,不亦宜乎」!
孟子之说,则是周公未免于有过也。
夫管、蔡之叛,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
周公之诛,非疾之也,其势不得不诛也。
故管、蔡非所谓大恶也。
兄弟之亲,而非有大恶,则其道不得不封。
管、蔡之封,武王之世也。
武王之世,未知有周公、成王之事。
茍无周公、成王之事,则管、蔡何从而叛,周公何从而诛之。
故曰:「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也」。
武王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五、《历代名贤确论》卷七、《唐宋名贤确论》卷二、《鹤林玉露》卷三、《文编》卷二九、《文章辨体汇选》卷三九五、《八代文钞》第二九册
武王克殷,以殷遗民封武庚禄父,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禄父治殷。
武王崩,禄父与管、蔡作乱,成王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
苏子曰:武王,非圣人也。
昔者孔子盖罪汤、武。
顾自以为殷之子孙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数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舜禹也。
禹吾无间然」。
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
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又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伯夷、叔齐之于武王也,盖谓之弑君,至耻之不食其,而孔子予之。
其罪武王也甚矣。
此孔氏之家法也。
世之君子,苟自孔氏,必守此法,国之存亡,民之死生,将于是乎在,其孰敢不严!
孟轲始乱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未闻弑君也」。
自是学者,以汤、武为圣人之正,若当然者,皆孔氏之罪人也。
使当时有良史如董狐者,南巢之事,必以叛书。
牧野之事,必以弑书。
而汤、武仁人也,必将为法恶。
周公作《无逸》曰:「殷王中宗、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
上不及汤,下不及武王,亦以是哉。
文王之时,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命称王,行天子之事。
周之王不王,不计之存亡也。
使文王在,必不伐纣,不见伐,而以考终,或死于乱,殷人立君以事周,命为二王后以祀殷,君臣之道,岂不两全也哉?
武王观兵于孟津而归,若不改过,则殷人改立君,武王之待殷,亦若是而已矣。
天下无王,有圣人者出,而天下归之,圣人所不得辞也。
而以兵取之,而放之,而杀之,可乎?
汉末大乱,豪杰并起。
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
所以与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
谋九锡,则文若死之。
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
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
既杀子南,其徒曰:「行乎」?
曰:「吾与杀吾父,行将焉入」?
「然则臣王乎」?
曰:「弃父事雠,吾弗忍也」。
遂缢而死。
武王亲以黄钺斩,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
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武王之封武庚,盖亦不得已焉耳。
殷有天下六百年,贤圣之君六七作,虽无道,其故家遗俗未尽灭也,三分天下有其二,殷不伐周,而周伐之,诛其君,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王之意哉。
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三监 宋末元初 · 金履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五五、《仁山文集》卷一、《金华文徵》卷八、《宋元学案补遗》卷八二
武王、周公伐殷,诛而立武庚,使管叔、蔡叔、霍叔监殷。
管叔以殷畔,虽孟子亦认为周公之过,而苏氏又盛称为武王之疏。
以成败之迹言之,过则诚过而疏则诚疏矣,而圣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于此略可见;
然以处事之理言之,固亦未为疏也。
君臣之际,天下之大戒。
昔者成汤伐桀则放之,武王克殷而死矣。
武王为天下除残而已,固不必加兵于其身也,圣人恶恶止其身而已,固不必诛绝其子孙也,于是立武庚以存其祀。
以常情论之,诛其父而立其子,安知武庚之不复反乎?
虑其反而不立,与立之而不能保其不反,是不得两存之也。
于是分殷之故都,使管叔、蔡叔、霍叔为之监以监之。
夫天子使其大夫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亦殷礼也,况所使为监者,又吾之懿亲介弟也,武庚何得为乱于其国?
假使管叔而至不肖,何至挟武庚以叛哉?
圣人于此,亦仁之至、义之尽矣。
不幸武王则既丧,成王则尚幼,而天下之政则周公摄之,是岂其得已也?
管叔者,国家之谓何,又因以为利。
彼固以为周之天下,或者周公可以取之,己为之兄而不得与也,此管叔不肖之心也。
而况武庚实嗾之,于是倡为流言以撼周公,既而成王悟,周公归,而遂挟武庚以畔。
武庚者,瞷周室之内乱,亦固以为商之天下或者己可以复取之,三叔之愚可因使也,此武庚至愚之心也。
而况三叔实藉之,于是始为浮言以诱三叔,既而三叔与之连,遂挟三监、淮、奄以叛。
夫三叔、武庚之叛,同于叛而不同于情。
武庚之叛,意在复商;
三叔之叛,意在于得周也;
至于奄之叛,意不过于助商;
而淮夷之叛,则外乘应商之声,内撼周公之子,其意又在于得鲁。
三叔非武庚不足以动众,武庚非三叔不足以间周公,淮夷非乘此声势,又不能以得鲁。
此所以相挺而起同归于乱周也。
抑当是时,乱周之祸亦烈矣,武庚挟殷畿之顽民,而三监又各挟其国之众,东至于奄,南及于淮夷、徐戎,自秦汉之势言之,所谓山东大抵皆反者也。
其他封国虽多,然新造之邦,不足以禦之,故邦君禦事有「艰大」之说。
其难难诚大也,有「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之说,是欲闭关自守也。
《大诰》一书,朱子谓其多不可晓。
以今观之,当时邦君旧人,固尝与于武王吊伐之事者,非不知殷之当黜也,特以事势之艰大,故欲违卜自守耳。
是以《大诰》一篇不及其他,惟释其「艰大」之疑,与其「违卜」之说,自「肆予冲人」以下,释其艰大也;
「予惟小子」以下,释其违卜也;
「尔惟旧人」以下,释其艰大也;
「予曷其极卜」以下,释其违卜也。
若夫事理则固不在言矣。
抑《大诰》之书,曰「殷小腆」、曰「殷逋播臣」,于三监则略而不详,何也?
盖不忍言也。
不忍言,则亲亲也。
其卒诛之,何也?
曰:亲亲尊尊,并行不悖,周道然也。
故于家曰亲亲焉,于国曰君臣焉。
象之欲杀舜,止于乱家,故舜得以全之;
管叔之欲杀周公,至于乱国,故成王得以诛之,周公不得以全之也。
使管叔而可无诛,则天下后世之为王懿亲者,皆可以乱天下而无死也;
可以乱天下而无死,则天下之乱相寻于后世矣,而可乎?
故黜殷,天下之公义也;
诛管蔡,亦天下之公义也。
夫苟天下之公义,圣人不得而私,亦不得而避也。
吁!
是亦成王、周公之不幸也。
贺左相封陈王启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
伏审显奉制书,进封王爵
天台增重,海宇均欢。
窃以太皞旧墟,胡公故国,星分寿域,郡占淮阳
汉章帝敦友于之情,唐文宗笃犹子之爱,皆胙兹土,各私其亲。
伟前事之有光,乃元勋而是建。
某人五京耆旧,一代豪英。
智略辐辏于前,名声藉甚于朝右。
属有非常之事,遂成不世之功。
管叔流言,周公犹且致辟;
燕王长恶,子孟未免行诛。
内难既平,中台不坼。
愈协赤乌之瑞,肇开白马之盟。
邑食万家,位超九等。
亚夫之破吴楚,仍旧条侯
尉迟之擒隐巢,终于鄂国
至于官崇上相,爵作真王,在古罕闻,于今希见。
某将命万里,待报九年,喜虽倍于稠人,贺独迟于下客,其为欣惧,曷胜敷陈!
孟子 有庳 宋末元初 · 陈普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弟兄小忍与堪怜,公义私情获两全。
管叔若教封有庳,如凶凶罪岂无偏(原校:疑有讹字)
周公论1060年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七、《栾城应诏集》卷三、《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二、《文编》卷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伊尹既立太甲,不明而放诸桐,天下不以为不义。
武王既没,成王幼,周公摄天子之位,朝诸侯于明堂,而召公不说,管叔、蔡叔咸叛,天下几至于不救。
二者其故何也?
太甲既立矣,而不足以治天下,则夫伊尹犹有以辞于后世也。
周公之事,其迹无以异于伊尹,然天下之人举皆疑而不信,此无足怪也。
何者?
天下未知夫成王之不明,而周公摄,则是周公未有以服天下之心而彊摄焉,以为之上也。
且夫伊尹之摄,其事则有所不得已而然尔。
太甲虽废,而伊尹未敢有所复立,以召天下之乱,故宁以己摄焉而待夫太甲之悔,是以天下无疑乎其心。
今夫周公之际,其势未至于不得已也。
使成王拱手以居天下之上,而周公为之佐,以成王之名号于天下,而辅之周公,此所谓其势之未至于不得已者矣。
周公不居,则夫天下之谤,周公之所自取也。
然愚以为不然,挟天子以令天下,此诸葛孔明之事耳,而周公岂不足以知之?
盖夫人臣惟无执天子之权,人臣而执天子之权,则必有忠于其心而后可以自免于难。
何者?
人臣而用天子之事,此天子之所忌也。
以一人之身,上为天子之所忌,而下为左右之大臣从而媒孽其短,此古之忠臣所以尽心而不免于祸,而世之奸雄之士所以动其无君之心而不顾者也。
使成王用事于天下,而周公制其予夺之柄,则愚恐成王有所不平于其心,而管、蔡之徒乘其隙而间之以至于乱也。
使成王有天下之虚名,而不得制天下之政,则愚恐周公有所不忍于其志,赧然其有不安之心也。
是以宁取而摄之,使成王无与乎其间,以破天下谗慝之谋,而绝其争权之心,是以其后虽有管、蔡之忧,则天下不摇。
使其当时立于群臣之间,方其危疑扰攘而未决也,则愚恐周公之祸,非居东之所能免,而管、蔡得志于天下,成王将遂不立也。
呜呼,其思之远哉!
行路难(古有《行路难》,其词非一。近见杨伯谦之作,则言其易而不言其难也,故申其义焉。) 元末明初 · 贝琼
采玉于阗河,问君勃律何。
时过采珠鲛人室,问君百粤何时出。
珠玉岁久同为尘,君胡重利不重身。
海有波,缺我楫,山有石,摧我轮。
行路难,出门即羊肠,何况万里道。
管叔周公匡人鲁叟
尊有酒,盘有壶,鼓坎坎,歌乌乌。
海不可涉,山不可徒。
路旁之人,爱尔玉与珠。
行路难,我以为父,安知非虎。
我以为兄,安知非狼。
仰天悲歌,泣下沾裳。
荀卿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闲居编》卷二五
仲尼既没,异端丛起,正道焚如,天下生民不归杨则归墨。
孟轲、荀卿子著书以明乎圣道,周游以说其时君,志在黜霸而跻王也,驱浇而归淳也。
虽道不见用,而空言垂世,俾百代之下知去邪崇正、尊仁义、贵礼乐,有履而行者,则王道可复焉。
故世谓大儒者必以荀、孟配而称之。
陆鲁望李斯学于荀卿,入秦为丞相,佞始皇,乃焚书坑儒,反责荀子不知之不仁而传其道,是昧于观听,因谓荀子之不贤,非大儒也。
予谓陆言之失也。
果以之不仁知况之不贤者,唐虞、周公皆圣人也,而子有丹朱、商均之不肖,弟有管叔、蔡叔之不仁,岂以子弟之不肖不仁而谓勋华、姬旦非圣耶?
果为圣也,则安可以李之不仁责荀之不贤耶?
或曰:唐虞知子之不肖,遂禅位于舜、禹,岂比夫荀子不察之不仁而传道耶?
曰:禅位与传道岂类乎!
夫传道者,教诲之也;
禅位者,授其名器也。
虞、舜之于朱、均也,岂无教诲乎?
知不肖而不教者,岂曰圣人乎?
荀子有位而传乎者,可责之为不贤也;
教诲而责之,无乃不可乎!
仲尼曰「与其进也」,孟子曰「来而不距」,此谓教诲之道也。
或曰:李斯何人也,受况之教诲,而不仁至是乎?
曰:下愚也。
虽受其教诲,而以仁义礼乐止为饰奸之具耳,践而行之不可也;
及其得志于秦,焚书坑儒,又何怪也?
仲尼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盖言下愚虽曰闻仁义,不可使之贤也,其李斯之谓欤。
鲁望诬荀亦已甚矣,因辨之。
和爱沧赠洪荫之诗三十七韵 晚清 · 范当世
 押屋韵 出处:范伯子诗集卷第十四
闰八月北征,杜甫以诗哭。
今我益飘微,天南与驰逐。
江行一千里,掩遏未送目。
不忍丧乱馀,见此承平福。
濒行携君诗,愁来把之读。
含灵必不安,毋曰尔我独。
生民固当哀,宾旅义须睦。
方其达权时,迂生拜且祝。
亦云行奋扬,不耐坐频蹙。
久之寂无闻,眼中换陵谷。
君侧古所难,当吾亦羞缩。
机有穷而生,事有变之速。
大哉何生言,一语转坤轴。
劫迁吾皇者,大小尽可戮。
提兵必元宰,从驱盛群牧
转输屯荆襄,洒扫待黄屋。
日出群阴消,雷声四夷服。
胡然再不图,仓卒求归宿。
嵯峨挟虎卫,屑碎用鸡卜。
恐其遂益灾,岂徒笑缘木。
群公亦有言,吾今诮管叔
圣明岂在多,著语定含蓄。
宁知薄海雠,堂堂正心腹。
洪生亦有言,吾今方削牍。
忖兹一个臣,傥无惜令仆。
激切当天心,庶以救颠匐。
哀哉时已过,焉用再三渎。
我语二君者,凡今宜韫椟。
玄黄故未交,纯阴在初六。
天方晏且温,地有反乎覆。
乱繇十年数,吾已计之熟。
大命如将倾,挈家并沈陆。
不则佣自全,饘尽继以粥。
商山无华芝,空谷有修竹。
慎勿轻投躯,弹珠向飞肉。
平生所经历,朗朗列图幅。
不识京华门,何从忧辇毂。
忠孝论 宋 · 张行成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四四、《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二九
唐德宗奉天,为朱泚所围,李怀光解之,德宗以其子璀为监察御史,宠待甚厚。
怀光咸阳不进,璀密言于上曰:「臣父必负陛下,愿早为之备。
臣闻君、父一也,但今日之势,陛下未能诛臣父,而臣父足以危陛下。
陛下待臣厚,臣胡人,性直,故不忍不言耳」。
上惊曰:「知卿大臣爱子,当为朕委曲弥缝而密奏之」。
对曰:「臣父非不爱臣,臣非不爱其父与宗族也。
顾臣力竭,不能回尔」。
上曰:「然则卿以何策自免」?
对曰:「臣之进言,非苟求生也。
臣父败则臣与之俱死矣,复有何策哉?
使臣卖父求生,陛下亦安用之」?
上曰:「卿勿死,试为朕更至咸阳谕卿父,使君臣父子俱全,不亦善乎」。
璀至咸阳而还,曰:「无益也,愿陛下备之,勿信人言。
臣今往说谕万方,臣父言:汝小子何知,主上无信,吾非贪富贵也,直畏死尔,汝岂可陷吾入死地耶」?
德宗李泌曰:「朕所以再三欲全怀光者,诚惜璀也」。
曰:「李璀固贤者,必与父俱死矣。
若其不死,则亦无足贵也」。
怀光死,璀先刃其二弟,乃自杀。
夫君为不义,臣有可绝,故微子商纣
兄为不义,弟有可治,故周公管叔
若子之于父,陷不义而谏不从,则无可柰何。
李璀处君父之间,可谓尽矣。
身不能免,而名无所成,所遭之不幸也。
然刃二弟则过矣。
致使人主念功,立异姓以为继,母老而无所依,皆刃二弟之过,由资美而不学也。
殷三仁祠(彊圉大荒落) 清 · 舒位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瓶水斋诗集卷六
微子作客箕子奴,比干心血红模糊。
三人行事不相类,令我旷世长嗟吁。
殷王壑谷饮长夜,遂赐天下三日酺。
孟津诸侯乘醉入,鹿台散财偿酒逋。
毕荣望奭功佐命,飞廉善走杀海隅
三仁斯时奈何许,或生或死风景殊。
微子怀中抱祭器,箕子口内谈洛书。
比干墓木拱马鬣,虽欲伤心心已无。
东山禄父初发难,实惟管叔相觊觎。
顽民不随九鼎徙,义士况使三军扶。
当年心迹信无异,后世口实繁有徒。
朝鲜一舸自缥缈,旌夏一舞空支吾。
荒祠傫然傍故土,宁知故土为殷墟
老臣不愿见此事,回车去式商容闾。